脑卒中已成为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疾病的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每年全球约有550万人因脑卒中死亡[1]。我国每年在脑卒中相关疾病的预防和医疗上的负担达190亿元,给家庭及社会均造成了极大负担[1]。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偏瘫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其发生率约为4.5%~25.7%[3]。在不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其发生率可上升至30%~40%[4-5],严重者甚至会引发致命的肺栓塞,脑卒中并发肺栓塞后1年内病死率达25.8%~47.2%[6],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临床上我们通过正确的康复护理能够减少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
所有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当日进行深静脉血栓风险筛查,评分≥3分,属于高风险,患者需要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1)年龄:非手术患者>60岁或手术患者>40岁
(2)各种大手术后
(3)长期卧床
(4)危重、抢救患者
(5)重度创伤或复合型创伤
(6)肥胖
(7)血液高凝状态(查看化验单)
(8)恶性肿瘤
(9)下肢石膏或支具固定
(10)中心静脉置管
(11)孕产妇
(12)既往史
①下肢静脉系统疾病
②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史
③长期服用避孕药史。
每一项为1分,大于3项即为高风险患者,应该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早期活动可以降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卒中发生后24小时内或入院后第1天即可进行。
方法1:踝泵运动
①趾屈大腿放松,脚尖尽可能绷直下压,保持5s;
②背伸脚尖朝向自己,内勾保持5s;
③脚踝内外翻各5次。以上全部完成为1组,每次两组,每日完成三次。
方法2:帮助患者下肢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和肌肉按摩
关节被动活动:10次/关节(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进行屈、伸和外展练习,直腿抬高练习);
方法3:肌肉按摩
(肌肉按摩之前需要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认深静脉无血栓形成),按摩时由肢体远端向近端,力度以患者承受情况为准,每次按10~15分钟。
方法4:卧床患者协助翻身
每2h翻身一次,并帮助患者进行抗肢体痉挛体位的摆放。
以上全部完成为1组,每日2次,可选择早晨9-11时和下午17-20时进行锻炼。后期根据患者下肢活动能力实际情况及下肢肌力水平可改为主动活动或调整活动按摩的频率及时间[8]。
对急性卒中患者病情稳定(3天内)开始使用间歇气压装置[9],30分钟/次,每日2次,上午下午各进行一次。
根据医嘱正确使用抗凝药物[9],并注意观察出血等并发症,做好抗凝用药护理[11,12];每日早晨交班时(8时),研究者观察患者皮肤症状和体征:
①发热/小腿疼痛,肿胀;
②可触及浅表静脉;
③皮肤发绀,皮温改变。
同一研究者用同一皮尺,测量患者髌骨下10cm、髌骨上15cm周径,测量时用记号笔在测量尺的上下边缘沿着皮肤画线作为标记,以后由责任护士每次在同一位置进行测量对比。
积极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深静脉血栓预防知识(症状,体征,危害,预后,用药,紧急处理等)。
(1)告知患者及家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2)发生深静脉血可能出现的症状有:肢体突然肿胀、疼痛,患肢呈凹陷性水肿、皮温增高等。
(3)嘱使用脱水药患者或补液量不足患者,每日需多饮水(若既往史不可过多饮水患者遵医嘱饮水)。入睡前避免喝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
(4)不宜在腘窝或小腿静脉丛密集处局部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
(5)告知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不宜使用弹力加压袜,会增加皮肤破裂、溃疡、水泡的风险[8]。
(6)指导患者和家属日常进行踝泵运动的正确方式,请家属参与到患者的早期活动锻炼中,督促患者下肢功能锻炼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7)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进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合理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
(8)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给予患者积极的治疗与护理,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心态,告知患者平稳心态的重要性,并讲解相关治疗及成功康复的病例,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患者治疗及康复信心[13]。
脑卒中患者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并发症,此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针对该危险因素我们采取以上积极有效的措施后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使其尽早融入社会。